让介入微创技术走出“深闺”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5-24浏览次数:201


2010-05-06 来源: 《江南时报》(南京) 

        说起介入疗法很多人知道“心脏介入”,但却不了解介入技术还能够用来治疗多种肿瘤、椎体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子宫肌瘤、下肢血管闭塞、颅内血管病变等上百种疾病。近日参加由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主办的2010脊柱介入/微创暨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新技术演示会的专家们指出,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猛、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公众知晓率低,因此提高公众对介入技术的了解和选择程度迫在眉睫。

据中华放射学会全国介入放射学组组长、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中心主任滕皋军教授介绍,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已走过30余个年头,目前介入治疗已经在脊柱疾病、恶性肿瘤、血管病变等许多疾病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介入治疗范围可以说是“从头到脚”,并且已经成为部分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

介入微创手术撑起塌陷椎体

近日,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召开2010年脊柱介入/微创暨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新技术演示会,成功向来自国内百余家医院的近200名介入等相关学科医生演示了椎体压缩性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介入微创手术。

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专家在国内率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介入手术治疗椎体骨折疗效显著,大批患者经治疗后不仅消除了剧痛,撑起了塌陷的椎体,而且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该项微创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被成功推广到全国200多家大医院,椎体成形介入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效率高达95%以上,这项介入微创技术在X线电视透视下,用一根约3毫米粗细的穿刺针准确穿刺至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加固骨折椎体并防止进一步塌陷,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的剧烈疼痛迅速缓解,患者在术后4小时即可下床自主活动,穿刺口无需缝合,术后4-5天即可出院。即便极少数首次介入治疗疼痛缓解不明显的患者,也可以进行再次介入治疗解除病症。

全国介入放射学组组长、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滕皋军教授指出,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需住院治疗。术后一般无须特殊处理,经短暂的卧床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观察3~5天即可出院。介入手术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骨折,对中重度疼痛、活动障碍及椎体轻、中度塌陷的患者最为合适。

首创食道内照射支架攻关食道癌

食道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列中国恶性肿瘤第四位、全球第六位。如何提高食道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一直是困扰着医学界的世界性难题。由于食道癌的早期症状比较隐蔽,一旦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往往已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目前放射治疗已成为中晚期食道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由于外放疗不仅对患者的临床要求较高,而且存在潜在的并发症,使得相当一部分晚期食道癌病人仍无法接受外放疗。而过去采用放置普通支架可以扩开肿瘤患者的食道,让病人能够进食维持生命,但对局部肿瘤却没有治疗作用,患者的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探索既能扩开梗阻的食道又能对局部进行治疗“两全其美”的新方法成了医学专家们攻关的课题。

该院介入放射科郭金和副主任医师等人将食道支架技术与放射性同位素碘离子相结合,经过五年多的探索,研制成功了具有真正治疗功能的食道同位素内照射支架。晚期食道癌患者接受食道同位素内照射支架治疗,在解决吞咽困难的同时,还能起到对肿瘤进行局部内照射治疗的作用,可以显著提高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60多位患者临床应用证实,食道内照射支架具有良好的肿瘤抑制功能,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更有效缓解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接受新方法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比常规治疗平均延长了一倍多。

碘离子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恶性胆道梗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病人会因为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而导致全身发黄,严重者会引发肝衰竭危及生命。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放射科郭金和副主任医师等人在国内首创一种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新方法,采用带有碘离子的特殊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今年67岁的张老汉因为患有胆囊癌引起阻塞性黄疸,病人全身发黄,瘙痒难受,生活质量很差,经过中大医院介入放射科采用特殊的胆道支架治疗后,胆汁引流通畅,患者病情大为缓解,病人还能处理一些日常的工作事务。

郭金和副主任医师介绍说,胆囊癌、壶腹周围癌、胰头癌、肝癌及其他转移癌等对胆道系统的浸润侵袭,都可能导致胆道梗阻,此类患者就诊时往往已有严重的黄疸,且常常由于长期的胆汁淤积而导致胆管的急慢性炎症致患者全身情况差、病情危重,临床治疗十分棘手。特别是大部分患者发现肿瘤时,已是中晚期,往往丧失了手术机会,外科手术无法完全切除,而常规的胆道支架治疗仅能起到扩张引流作用,但对局部病灶无法进行治疗。中大医院首创的带有碘离子的胆道支架,将胆道支架和临床已广泛使用的碘粒子结合起来,经过一次介入手术操作,完成两项治疗,达到既有效解除胆道梗阻症状又能对局部病灶进行持续的局部内照射治疗,这种微创介入手术一举两得,为恶性胆道梗阻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多种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可根据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侵袭的部位和范围、有无静脉癌栓、远处转移情况、肝功能代偿程度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衡量,作出决定。多年来,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已形成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然而由于原发性肝癌的症状隐匿,约70%的患者在临床诊断时已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或无法耐受手术。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放射与血管外科主任滕皋军教授、方文副主任医师指出,近年来,随着介入微创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原发性肝癌的非手术治疗中的首选方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目前常用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术和经皮消融治疗。

要提高原发性肝癌到临床疗效,综合多种介入治疗手段非常重要,如射频治疗与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应用,氩氦冷冻治疗与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应用等,为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方法。介入治疗也需要与靶向性药物治疗相结合,如与临床研究已证明对肝癌有效的索拉非尼(多吉美)相结合则可能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

糖尿病足也可免除截肢苦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很多病情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不得不接受截肢的痛苦。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副主任邓钢主任医师、秦永林博士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介入微创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糖尿病足患者已可以借助先进的介入手术开通病变闭塞的血管,从而免除截肢之苦,提升生存质量。

介入技术应用微小球囊对下肢细小动脉进行扩张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对远端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的扩张,使得足部坏死部位重新获得充足的血氧供应,使得不少患者不仅保住了肢体,也挽救了性命。

一位65岁老人患有糖尿病10多年,长期小腿和足部发凉,近两月出现右足跟部疼痛剧烈,随后局部组织坏死发黑。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医生均建议截肢处理。但是鉴于患者下肢动脉广泛闭塞,考虑到截肢后手术切口可能不愈合,骨外科医生迟迟不敢进行手术,后来老人选择了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右下肢动脉全部存在动脉硬化斑块,特别是胫后动脉几乎完全闭塞。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采用微小球囊将其右下肢动脉,从股动脉直到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进行全程扩张。治疗结束后患者即时感觉到右侧小腿、足部温暖,疼痛消失。数日后足部老茧开始脱落,皮肤红润,坏死部位渐渐干燥。三周后坏死组织脱落,皮肤溃疡愈合,患者完全自行下地行走。

返回目录放大缩小全文复制下一篇

说起介入疗法很多人知道“心脏介入”,但却不了解介入技术还能够用来治疗多种肿瘤、椎体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子宫肌瘤、下肢血管闭塞、颅内血管病变等上百种疾病。近日参加由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主办的2010脊柱介入/微创暨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新技术演示会的专家们指出,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猛、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公众知晓率低,因此提高公众对介入技术的了解和选择程度迫在眉睫。

据中华放射学会全国介入放射学组组长、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中心主任滕皋军教授介绍,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已走过30余个年头,目前介入治疗已经在脊柱疾病、恶性肿瘤、血管病变等许多疾病的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介入治疗范围可以说是“从头到脚”,并且已经成为部分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

介入微创手术撑起塌陷椎体

近日,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召开2010年脊柱介入/微创暨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新技术演示会,成功向来自国内百余家医院的近200名介入等相关学科医生演示了椎体压缩性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介入微创手术。

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专家在国内率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介入手术治疗椎体骨折疗效显著,大批患者经治疗后不仅消除了剧痛,撑起了塌陷的椎体,而且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该项微创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被成功推广到全国200多家大医院,椎体成形介入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效率高达95%以上,这项介入微创技术在X线电视透视下,用一根约3毫米粗细的穿刺针准确穿刺至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加固骨折椎体并防止进一步塌陷,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的剧烈疼痛迅速缓解,患者在术后4小时即可下床自主活动,穿刺口无需缝合,术后4-5天即可出院。即便极少数首次介入治疗疼痛缓解不明显的患者,也可以进行再次介入治疗解除病症。

全国介入放射学组组长、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滕皋军教授指出,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需住院治疗。术后一般无须特殊处理,经短暂的卧床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观察3~5天即可出院。介入手术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骨折,对中重度疼痛、活动障碍及椎体轻、中度塌陷的患者最为合适。

首创食道内照射支架攻关食道癌

食道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列中国恶性肿瘤第四位、全球第六位。如何提高食道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一直是困扰着医学界的世界性难题。由于食道癌的早期症状比较隐蔽,一旦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往往已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目前放射治疗已成为中晚期食道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由于外放疗不仅对患者的临床要求较高,而且存在潜在的并发症,使得相当一部分晚期食道癌病人仍无法接受外放疗。而过去采用放置普通支架可以扩开肿瘤患者的食道,让病人能够进食维持生命,但对局部肿瘤却没有治疗作用,患者的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因此,探索既能扩开梗阻的食道又能对局部进行治疗“两全其美”的新方法成了医学专家们攻关的课题。

该院介入放射科郭金和副主任医师等人将食道支架技术与放射性同位素碘离子相结合,经过五年多的探索,研制成功了具有真正治疗功能的食道同位素内照射支架。晚期食道癌患者接受食道同位素内照射支架治疗,在解决吞咽困难的同时,还能起到对肿瘤进行局部内照射治疗的作用,可以显著提高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60多位患者临床应用证实,食道内照射支架具有良好的肿瘤抑制功能,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更有效缓解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接受新方法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比常规治疗平均延长了一倍多。

碘离子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恶性胆道梗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病人会因为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而导致全身发黄,严重者会引发肝衰竭危及生命。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放射科郭金和副主任医师等人在国内首创一种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新方法,采用带有碘离子的特殊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今年67岁的张老汉因为患有胆囊癌引起阻塞性黄疸,病人全身发黄,瘙痒难受,生活质量很差,经过中大医院介入放射科采用特殊的胆道支架治疗后,胆汁引流通畅,患者病情大为缓解,病人还能处理一些日常的工作事务。

郭金和副主任医师介绍说,胆囊癌、壶腹周围癌、胰头癌、肝癌及其他转移癌等对胆道系统的浸润侵袭,都可能导致胆道梗阻,此类患者就诊时往往已有严重的黄疸,且常常由于长期的胆汁淤积而导致胆管的急慢性炎症致患者全身情况差、病情危重,临床治疗十分棘手。特别是大部分患者发现肿瘤时,已是中晚期,往往丧失了手术机会,外科手术无法完全切除,而常规的胆道支架治疗仅能起到扩张引流作用,但对局部病灶无法进行治疗。中大医院首创的带有碘离子的胆道支架,将胆道支架和临床已广泛使用的碘粒子结合起来,经过一次介入手术操作,完成两项治疗,达到既有效解除胆道梗阻症状又能对局部病灶进行持续的局部内照射治疗,这种微创介入手术一举两得,为恶性胆道梗阻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多种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可根据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侵袭的部位和范围、有无静脉癌栓、远处转移情况、肝功能代偿程度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衡量,作出决定。多年来,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已形成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然而由于原发性肝癌的症状隐匿,约70%的患者在临床诊断时已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或无法耐受手术。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放射与血管外科主任滕皋军教授、方文副主任医师指出,近年来,随着介入微创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原发性肝癌的非手术治疗中的首选方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目前常用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术和经皮消融治疗。

要提高原发性肝癌到临床疗效,综合多种介入治疗手段非常重要,如射频治疗与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应用,氩氦冷冻治疗与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应用等,为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方法。介入治疗也需要与靶向性药物治疗相结合,如与临床研究已证明对肝癌有效的索拉非尼(多吉美)相结合则可能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

糖尿病足也可免除截肢苦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很多病情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不得不接受截肢的痛苦。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副主任邓钢主任医师、秦永林博士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介入微创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糖尿病足患者已可以借助先进的介入手术开通病变闭塞的血管,从而免除截肢之苦,提升生存质量。

介入技术应用微小球囊对下肢细小动脉进行扩张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对远端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的扩张,使得足部坏死部位重新获得充足的血氧供应,使得不少患者不仅保住了肢体,也挽救了性命。

一位65岁老人患有糖尿病10多年,长期小腿和足部发凉,近两月出现右足跟部疼痛剧烈,随后局部组织坏死发黑。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医生均建议截肢处理。但是鉴于患者下肢动脉广泛闭塞,考虑到截肢后手术切口可能不愈合,骨外科医生迟迟不敢进行手术,后来老人选择了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右下肢动脉全部存在动脉硬化斑块,特别是胫后动脉几乎完全闭塞。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采用微小球囊将其右下肢动脉,从股动脉直到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进行全程扩张。治疗结束后患者即时感觉到右侧小腿、足部温暖,疼痛消失。数日后足部老茧开始脱落,皮肤红润,坏死部位渐渐干燥。三周后坏死组织脱落,皮肤溃疡愈合,患者完全自行下地行走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