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繁杂引责难 高考改革尽量减少"社会成本"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8-24浏览次数:361

2010年08月10日 来源: 新华报业网
 

    今后一段时期,高考改革向何处去?

    7月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用1015字的篇幅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线路图进行了概述,核心条款包括:“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等。

    江苏的高考改革一直饱受争议。然而,如果以国家今后数年高考改革思路作为参照,重新打量高考改革“江苏样本”,认识或许会更加理性。

    “素质导向”引领江苏高考改革

    追寻近10年江苏高考改革的踪迹不难发现:注重素质考查,一直是江苏高考改革不变的“主题”。

    江苏高考改革试图突破“应试窠臼”的追求很明显:从2000年的第一次变革——3+小综合开始,到2002年的3+大综合、2003年的3+1+1,再到2008年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2010年的文理科首次“分开计划、分开划线、分开录取”,注重素质考查在高考方案数次变革中可谓是“一脉相承”。以2010年高考为例,虽然实行了“文理分开”,但高考主体模式依旧是2008年就已开始实施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了些微调。“这与国家教育改革纲要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的要求很接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模式,不仅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突出了素质导向,而且以语、数、外三门总分划线、投档,也具有素质导向意义,因为学生语文、外语成绩的提高,并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所能承担的,学校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否则很难考出佳绩。”对高考改革深度关注的如东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朱唤民解析说,“此外,自主性也是现行高考方案的重要导向,即由学生自主决定选测科目组合,尽可能兼顾学生的兴趣特长。”

    “变脸”太过繁杂,屡屡引发责难

    尽管江苏高考改革大方向正确,但却屡惹争议乃至非议,前不久再一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江苏高考陷入文理比例失调困境”,“俺们是高考改革试验的炮灰”……

    原因何在?“10年5变,江苏高考方案‘变脸’次数太多了。”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这样的议论。苏州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经常有家长在他面前抱怨“高考变化让人看不懂”。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有的高考方案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学生“适应困难”或学校教学“应变不暇”。如2002年的3+大综合,得同时考9门学科,虽然“很素质”,但学生学习压力很大。“而2003年的3+1+1方案,学生的负担虽然减轻了,但教学压力又显著增加,因为按照该方案,学生自主选科的组合多达十几种,给学校课程安排造成很大困难。”

    “08方案”对高中文理分科产生了负面影响。高中分科多是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学校最关心上线率,而家长们普遍的心态则是“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就行”。由于2008年高考是按语、数、外三门总分划线,容易使人产生“考文科容易”的联想,而两门选测科目成绩以等级划分,不少理科考生因为选测科目没达到2B而失去上本科的机会,导致后面的高中分科“一窝蜂”地选择文科,部分理科基础不错的学生也在老师或家长的劝导下“弃理学文”。南京某中学高二分班后,文科班达9个,理科班只有6个。“学生成绩中下等居多的学校,更容易出现文理失衡的情况,因为大家都认为,中等生选文科,选测科目都考到B等的几率比较大。”扬州某中学物理老师周翔说。

    “往年江苏文理科报考比例为1:2,今年则接近1:1,文理科考生分别为21.7万、22.8万。文理科比例明显失调,与高考方案设计存在欠缺、学校在选科引导上急功近利及考生家长盲目跟风都有关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

    高考改革应尽可能减少“社会成本”

    “高校招生考试事关千万考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高考改革的推进,要积极、稳妥、渐进。”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建国日前在解说国家教改纲要高考改革思路时表示。

    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高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仲伟俊教授等认为,改革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关乎国计民生——为国家选拔、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关系到每个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无疑应该“向前走”,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说到底,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高考方案变来变去,对选拔人才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换汤不换药,变来变去就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每变一次,学校、老师、家长都要揣摩对策,次数多了无疑会增加学校、学生乃至家长的‘适应成本’。”江苏省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朱明华表示,江苏高考经过数次改革后,“稳”应该是重中之重,在稳的基础上再求发展。

    “应该多从高招改革中寻找出路。”仲伟俊教授、朱明华老师等不约而同地建言,有些优秀人才仅靠高考这把单一的尺子选拔不出来,“高校自主招生是发展方向,应鼓励高校采取各种灵活的手段措施,如推荐录取和破格录取等,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仲伟俊教授指出,现行高考方案中,两门选测科目按考生成绩分布划分为A+、A、B+、B、C、D六个等级,虽然淡化了分数概念,但对选拔优秀专业人才未必有利,有必要进行调整。“还是将文综或理综的分数与语数外一起计算,比较方便高校录取到出色的考生。”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招办副主任翟晓鸣表示。

    “高考改革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目标与手段一定要配套,方能避免或减少文理比例失调这样的‘并发症’。此外,社会对高考改革的‘期望值’也要适度。因为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总有一批考生会落选,如果指望高考方案让所有人都满意,那是不现实的。”有关人士直言。 (蒋廷玉 杨频萍 葛灵丹)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