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叶渡不在秦淮河畔?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0-25浏览次数:336

 
地名专家解析南京老地名背后故事
 

  桃叶渡内景。 

  “白鹭洲”不在南京城南白鹭洲公园,而在河西建邺区公交48路终点站所街;“桃叶渡”也不在秦淮河畔,而是在今江北浦口东门长江边;被“半山园”一名取代的历史上著名的“谢公墩”究竟在哪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地名记录了近2000年的历史传承,也因承载过厚而一直被考证质疑。近日,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王步高教授和南京地名及楹联专家袁裕陵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上述地名提出质疑。 

  “白鹭洲”在河西48路终点站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传诵久远。诗中提到“一水(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指长江流经此处时被白鹭洲一分为二。“该名因当时洲上多聚白鹭而来,位于今南京城西2.5公里处的长江中,具体就在现建邺区所街48路公交车的终点站。”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文学院王步高教授曾依据清吴敬梓所著《金陵景物图诗》分析,中国历史上对江河淮汉的指向十分明确,江就特指长江,河是指黄河,淮即指淮河,汉是指汉江。这里“江自流”肯定是指在长江上的一处沙洲。此外,如果以现在白鹭洲公园附近的地理高度,站在这附近的凤凰台上,也不可能看见江中的洲。王教授进一步举证,现在建邺区的江心洲,是长江渐渐流经后冲积出的沙洲,与古地名没有关联,而且“江心洲”之名在长江上有近十个。 

  今天的“白鹭洲”地名落户于城南的同名公园内,武定门内北侧,秦淮河利涉桥及占桃叶渡南边,是秦淮风光带上的景点之一。水陆面积18公顷,其中水面占5.2公顷。原是明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园中景物毁于太平天国时期。1923年,一宜兴人在此经营茶庐,建有绿云斋、沽酒轩、藕香居、吟风阁、话雨亭等。当年在藕香居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此地为东园故址”,下联为“其名出太白遗诗”,比较清楚地解释了公园的历史。1929年,整修东园故址时辟为公园,取名“白鹭洲公园”。1937年公园遭破坏,直到1949年建国前夕,仅存断桥残垣,荒地数亩。1951年结合整治秦淮河,白鹭洲公园得到整修,扩大面积,开设四个园门,北门前竖石狮一对,书法家费新我题门额。园内堆湖石假山,遍植花木。除整修鹫峰寺、藕香居外,增建了烟雨轩、回廊、小桥、拱桥、水榭、风景亭、溜冰场和少年之家等。 

  王献之爱妾“桃叶”,南京有两处地名 

  桃叶渡地名缘起于东晋时期,南京地名及楹联专家袁裕陵以《秦淮志*图经》为证介绍:(桃叶渡)在县南一里秦淮口,桃叶者,王献之爱妾名,其妹曰桃根。诗曰“姚根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所迎接汝。”不用楫者,谓横波急也,尝临此渡歌送之。也有民间传说,在东晋两条河的岸边栽满了桃树,春天起风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轻浮水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撑船的艄公望那满河浮泛的桃叶,笑谓之“桃叶渡”。 

  袁先生介绍,也许因为“桃叶渡”这个名字富含诗意,到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隋炀帝杨广带兵打进建康城内灭陈时,是从现浦口江边渡口进城的,“不知他是否也认为这个名字好听,且又是入城必经之渡口,而误将此处唤作了桃叶渡。”据袁裕陵先生介绍,当年杨广登陆的渡口,现在已变成陆地,正是现浦口火车站所在地。后来,随着隋朝的灭亡,后一个(即浦口火车站的)“桃叶渡”,也渐渐失去了名气,现在更是没有多少南京人还能记得,只能从史书上看到记载了。 

  桃叶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一个古渡,又名南浦渡。它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48景。在原渡口处立有碑和亭,招摇于六朝到明清南京的繁华地段。1984年,南京市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谢公墩”让位新地名半山园 

  另一种是老地名被新名称取代。南京和其他城市一样,因历史变迁、朝代更迭或统治者忌讳,一些街巷、里弄名称被更替或演变成新名。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半山园”取代了“谢公墩”:宋王安石退隐于谢公墩(在中山门北原半山寺后,传此处有一石墩,晋谢安居此,故名),取名“半山园”,还作《争墩诗》:“我名公字偶相同(谢安字安石),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半山园一名也就因这个“拗相公与死人争地界”的典故而保留至今。 

  袁裕陵说:“谢公墩”只有两处遗址,文史专家考察后发现:一处在半山园(海军指挥学院内);另一处在永庆巷口(五台山)附近。王安石先后在南京生活20多年,和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他22岁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来他在南京三任知府,曾两度辞官后住在城东半山园(曾称半山寺)。袁裕陵说,有人一直坚持说朝天宫冶城一带也有个“谢公墩”,但这个说法并没有有力的佐证。而“谢公墩”的来历也很有趣:晋代谢安和宋代王安石说起来算是有缘,前者谢安字“安石”,大家称他为谢安石;后者名叫王安石,钟山又名“半山”,半山有一墩,且是谢安石常登之处,故此名由之而来。也有相传东晋时谢安和王羲之共游冶城(今五台山),并登上五台山城楼。“谢公墩”在永庆巷口的传说即由此得来。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