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新”致“质”,江苏为“重要阵地”筑基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4-07-10浏览次数:10

杨军如数家珍:2013年常州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2021年以来常州全面推进“532”发展战略……2023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规上企业完成产值超7600亿元,增长15%。得益于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常州成功晋级GDP万亿之城。


  既“鼎新”也“革固”。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徐州提出“333”创新生态做大做强工程机械“1号产业”;聚焦“智改数转网联”,苏州市提出打造“全流程服务赋能智造之城”……一批改革探索,推动各地传统优势产业“瘦身塑形”,焕发出新的竞争力。


  成事在“人”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成为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去年8月起,江苏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共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思路举措。


  “加强三者协同发展,必须通过高位战略统筹和顶层设计,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明确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中国工程院院士、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教授刘加平欣喜地看到,循着总书记的指引,夯实人才队伍关键支撑,江苏上下正在探索人才工作新机制。


  几个月前,“中国科学家在凝聚态系统中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受到各大媒体关注,让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进入公众视野。“越是前沿研究,越有可能失败,也越不容易获得经费支持。”2019年7月他从美国回到南京时,心中也没底。项目最终能成功,离不开几年来江苏省科技厅和南京大学给予的倾力支持。


  青年阶段是科技人才成长的“黄金期”。2012年起,江苏陆续设立省青年、优秀青年、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形成覆盖不同发展阶段、梯度科学、运作高效的人才资助机制,助力他们早出成果、出大成果。


  不拘一格降人才。2023年以来,江苏新设“攀登”项目,长周期稳定支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深入实施卓越博士后计划和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鼓励采取特聘岗位、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才等,进一步优化卓越科研人才培养机制。


  育用并举。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还需要探索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新路径,提升工科人才培养水平,为产业创新输送“即插即用型”人才。


  多年奔波于产、学、研之间,刘庆深刻感受到产业工程师培养与实践的脱节。2019年起,江苏产研院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启动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把产业真需求、技术真难题凝练为研究生培养课题,以“项目制”“双导师”模式,与高校共同推进产教融合育人。


  就在前几天,浙江工业大学毕业生吴永宝通过双向选择入职微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应用工程师。两年前,还在读研的他跟随导师来到苏州,成为集萃研究生的一员。2023年1月,他参与的项目成功孵化成立微旷科技。


  从集萃研究生到应用工程师,吴永宝们实现了“无缝对接”。4年来,江苏产研院已与72家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合作,累计培养集萃研究生超5400人次,孕育出一片校企联合育才的“有机土壤”。


  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南通市、县、乡镇三级同步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市千余家企业推行产改试点,覆盖职工126.4万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曾是“人才洼地”的邳州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信息联通、项目联招、问题联处、绩效联评,确保人才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通过机制创新,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一支规模宏大、分布广泛、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新劳动者队伍正在加速形成。(付奇 蔡姝雯)


【责任编辑:沙佳仪】



原文网址:

http://js.news.cn/20240710/7eed85e834aa4c1990000311a5f8cd8c/c.html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