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从南京走出的“中国出席奥运第一人”,将“奥林匹克”翻译成“我能比呀”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4-07-28浏览次数:10

2024巴黎奥运会已拉开帷幕,第一天比赛日,中国选手斩获两枚金牌,其中江苏运动员盛李豪和黄雨婷搭档,摘下射击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金牌。自从1984年以来,江苏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已经收获了三十多枚金牌。而江苏在中国百年奥运历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比赛中的盛李豪。 新华社图


“江苏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渊源,始于百余年前的清末。此后40年中,江苏的城市,尤其是南京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非常密切。毫不夸张说,南京是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参与奥林匹克事业所做贡献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京文史作家栾川告诉记者,中国体育史上的“奥运三问”、中国出席奥运第一人等,都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

1910年7月17日《申报》刊出《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通告书。


“中国什么时候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能获奥运会金牌?中国什么时候才能举办奥运会?”这是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奥运三问”,被体育史学者认为是中国奥运梦的重要发端。然而,“奥运三问”起源于何处,却有多种说法。栾川介绍,1910年7月17日《申报》刊出《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通告书,其中提出“奥运三问”的最早中文版本:“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文中的“万国运动大会”就是指奥林匹克运动会。

关于南洋劝业会期间举办“第一次全国运动会”的报道。


关于南洋劝业会期间举办“第一次全国运动会”的报道。


1910年10月18日—22日,中国首次官办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期间,全国体育界人士在南洋劝业会跑马场举办了“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会,有来自华北、华南、吴宁(苏州和南京)、武汉等地的一百多名运动员参加,这次运动会后来被认为是历史上中国第一次全国性运动会。栾川认为:“从这个角度看,当时《申报》提出的‘奥运三问’,也是这一全国性运动会在南京召开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次运动会在南京的举办,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认识到现代新式体育的重要价值,更体现了中国人决心奋起直追,融入现代国际体育大家庭的梦想,促进了中国百年奥运之梦的萌生。

“中华体育联合会” 成立的报道。


1924年7月,又是在南京,“中华体育联合会”在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化学教室成立,其倡议者包括中国现代体育事业的先驱张伯苓、王正廷等人。由此,中国第一个合法的全国性体育组织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体育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不久之后,该会更名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关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历史的介绍。


栾川介绍,史料显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相当于当时中国的“国家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之后,即开始承担中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工作,至迟于1926年初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1927年6月,即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组委会,曾正式致函“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要求中国派运动员参赛,这是目前有案可据、奥运会对中国发出的首次正式邀请。

第九届奥运会邀请中国派运动员参赛。


位于南京剑阁路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纪念碑


“这些史实证明,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体育界先驱们在南京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人参加奥运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的奥运之路也是从南京出发的。”栾川说。如今,在当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地——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院校园内,树立有纪念该会成立的碑石,而在该会当年的办公地点——南京市鼓楼区匡庐新村12号(原为剑阁路七号)的墙上,也镌刻着一块纪念该会的纪念碑。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是刘长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代表中国出席奥运的第一人毕业于金陵大学体育专业,他叫宋如海。近期,南航金城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吴一涵、王慧捷等协助专家前往上海图书馆查询史料文献。她们查询到1927年11月13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常务董事会的会议记录,记录中写着“宋如海由美国来信,附有第九届世界运动会请柬”的内容。栾川介绍,大学生志愿者查阅到的这份史料档案记载了宋如海转给国内第九届奥运会请柬的重要史实,“这可以说是中国人走向奥运舞台的前奏。”

宋如海出席第九届奥运会时发回国内的报道。


宋如海,安徽人,1912年入金陵大学学习,1916年毕业。他就读的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是中国最早开展现代体育活动的大学之一。热衷体育的校园文化,对宋如海影响极大,使他早早在心底埋下了投身现代体育事业的种子。毕业后的宋如海,热心于新式体育教育之推动。他不仅是1923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具体筹备人之一,还是组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积极推动者。这些经历,使宋如海成为中国正式出席奥运会的合适人选。

荷兰阿姆斯特丹第九届奥运会的会场。


荷兰阿姆斯特丹第九届奥运会徽章。


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正在美国留学的宋如海受国内指派作为正式代表赴会观摩,他成为代表中国体育界正式出席奥运会的第一人。宋如海不仅观摩了奥运会,考察了欧洲体育,还向国内发回多篇报道。

吴一涵等志愿者查询到,1928年9月11日《申报》刊登了宋如海发回的见闻,明确记载这次会议之中,国际奥委会主席“正式提及请吾国代表鼓励吾国人士”派遣运动员参加1932年在美国举行的奥运会。《申报》开设了“第九届世界运动会记”专栏,刊登宋如海从阿姆斯特丹发回的多篇“特约通讯”。

随后,宋如海又在1929年《东方杂志》第7号上发表了《阿灵比亚世界运动会简史》,这是中国体育史上最早详细介绍奥运会历史发展的文章之一。通过他的记述,中国社会各界第一次以“亲历者视角”走近了奥运会。

《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


《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


如今,南京图书馆保存着一本珍贵的著作《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1930年3月,宋如海将自己在奥运会上所见所闻以及后来考察的感想,整理成《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一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介绍奥运会的专著。书前还附有《奥林匹克会歌》歌谱。
在这本书里,宋如海将法语里表示“奥林匹克”的单词音译,由最早的“阿灵比亚”改成“我能比呀”。他在书中这样告诉读者:“‘Olympiade’原系古希腊运动会之名称,世界运动大会仍沿用之。‘我能比呀’虽系译音,亦含有重大意义。盖所以示吾人均能参与此项之比赛。但凡各事皆需要决心、毅勇,便能与人竞争。”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正是这位从南京走出的中国奥运先驱的心声,也反映了当时的有识之士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推行体育运动,鼓励国人敢于拼搏奋斗的迫切心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责编:陈洁



原文网址: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6a5c2ace4b019ce5659692d.html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