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扇舞陶韵,布织荣光——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探寻荣昌非遗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4-09-06浏览次数:10

7月6日至20日,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渝见非遗”社会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荣昌区的探索之旅,旨在深入挖掘荣昌三大非遗——陶器烧制、夏布织造和制扇技艺的传承与产业现状。

  荣昌区,这片非遗文化的沃土,近年来面向市场,巧妙地将传统非遗文化转化为品牌力量,成功打造了“夏布创业基地”、“中国安陶小镇”和“中国夏布小镇”,不仅荣获国家级精品特色小镇和重庆市非遗特色小镇的美誉,更推动了地区经济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渝见非遗”实践团此次行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探究荣昌三大非遗的现代传承之路,寻找非遗与现代产业的融合点,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实践团首先来到了位于荣昌安富街道的安陶小镇。这里不仅是荣昌陶的发源地,还是集陶器文旅、体验与教育为一体的独特景区。安陶小镇保留了古朴街道,整条街都是陶窑和工坊,从事制陶的守艺人们几乎都在这条老街上。游客们可以在此亲手体验制陶的乐趣或选购精美的陶器。

扇舞陶韵,布织荣光——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探寻荣昌非遗

  图为安陶小镇上正在做陶器的手艺人。陈春江 供图


  在安陶小镇,实践团探访了“老茶馆”店铺,与荣昌陶高级私人定制的宋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宋老师就荣昌陶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指出,荣昌陶在艺术性方面存在不足,由于本地传承的局限性,大多数传承人虽精通拉坯、成型等基本工艺,但在艺术性较强的装饰技术方面人才较为稀缺,这导致荣昌陶与现代审美有些脱节。宋老师进一步分析,荣昌陶的生产模式多为作坊式,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技术层面也有待全面提高,这些因素限制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此外,宋老师还提到荣昌陶传承面临断流的困境,指出本地引进专业人才的数量不足,这使荣昌陶的长远发展面临挑战。

  实践团的此次交流,不仅加深了对荣昌陶艺术价值的认识,也揭示了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为未来荣昌陶的创新与振兴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接着,团队参观了荣昌陶博物馆。馆内的展厅通过图文并茂、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生动展现了荣昌陶的悠久历史、精湛工艺和独特艺术风格,陈列了大量自宋代以来的历代安陶藏品。通过此次参观,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荣昌陶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

  随后,团队成员来到西山雨工作室,有幸与荣昌陶非遗传承人管永双老师面对面交流。团队成员参观了管老师的工作现场,观摩了他的艺术创作,深刻感受到了荣昌陶艺的魅力。

  在与管老师的对话中,实践团了解到荣昌陶的传承从未中断,从选泥到成品,每一道工序都坚守着传统工艺。管老师强调,虽然荣昌陶的制作过程根植于传统,但通过创新,已经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谈及创新,管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创新的关键在于整体的表达,要在颜色、肌理等方面注入个人的思考,这是创新的核心。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创新的亮点自然各异。”管老师的这番话,为成员们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扇舞陶韵,布织荣光——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探寻荣昌非遗

  图为团队成员与管永双老师合影。梅玲嘉 供图


  此后,“渝见非遗”实践团对荣昌的两大非遗——折扇与夏布进行了深入调研。团队成员探访了“一宁夏布”和“壹秋堂”两大夏布品牌,深入了解夏布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一宁夏布”,作为荣昌新兴的夏布品牌,致力于将荣昌夏布推广至更广泛的市场。品牌创始人陈克厂和黄维唯,在大学毕业后于2019年底回乡创业,立志为夏布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有意义的事情。通过交流,实践团了解到,夏布是过去家家户户都能织造的廉价物品,但因制作人少、工艺复杂而变得稀缺且昂贵。夏布的传承面临挑战,市场宣传不足和认知度低,以及产品制作受限等问题亟待解决。

扇舞陶韵,布织荣光——im电竞·(中国)官方网站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探寻荣昌非遗

  图为在一宁夏布工作室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交流。莫太慧 供图


  在壹秋堂的夏布坊,成员采访了夏布传承人颜先英。壹秋堂不仅在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开展培训,帮助2000多名贫困妇女掌握夏布制作技艺,还建立了扶贫工坊,助力贫困户通过制作夏布产品增加收入。颜先英表示,公司一直致力于夏布的宣传与体验教育,通过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夏布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同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探访折扇传承过程中,团队成员拜访了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百福老师和荣昌折扇厂第四代传承人尹春莲老师。面对荣昌折扇的现状,陈老师表达了他的忧虑。他指出非遗由于不受重视正在边缘化,而这种边缘化导致了非遗自身的退化,包括为了适应市场而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的现象。陈老师强调,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大对折扇行业的投入,并改变目前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弘扬本地折扇文化。他认为,资金投入和改变小农意识是折扇发展的关键。

  对于机械化制扇的问题,尹老师表达了她的看法。她认为荣昌折扇之所以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手工制造技艺是至关重要的。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虽然保留了折扇的形状,但却失去了手工艺人的精神内核和品质。尹老师表达了对荣昌折扇的热爱,并坚信随着传承的坚守,未来会有更多人喜爱和研究荣昌折扇。

  此次探访,不仅让成员们了解了荣昌折扇的现状,也听到了两位传承人心中的声音,他们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期望,为折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考。

  在这场文化与创新的对话中,团队成员们正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助力荣昌区在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梅玲嘉 苏钰晰 莫太慧 陈春江)

责任编辑:柯鹏



原文网址:

https://life.china.com/2024-09/06/content_355934.html

关闭
XML 地图